6月7日,由连云港市博物馆策划的“文物里的二十四节气——溯源芒种日,循古探天时”活动,以节气为经,以文物为纬,带领孩子们穿越千年触摸东夷先民的农耕智慧。
课堂之上,一幅幅文物图片仿佛一艘时空飞船,带领孩子们开启了一场探寻天地的时空之旅。近万年的将军崖岩画,让孩子们了解到,原来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先民们就已经学会通过石刻记录太阳与星辰的变化,将日影的推移化作播种的节律。社教专员又以藤花落古城出土的碳化稻粒为引,讲述四千年前海岱先民如何驯化野稻,让江南风物在黄海之滨生根抽穗。
“泽草所生,种之芒种”,当夏风掠过金色的麦田,孩子们在蝉鸣与稻香中共赴一场光阴之约,深入了解了古人观天测象的方式后,大家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手作日晷,亲自体验古人观天的智慧。他们以素宣为盘,墨线为晷,在纸板之上绘制十二时辰。孩子们举着晷盘调试日晷仰角,追逐光影,在斑驳树影间捕捉时间的形状,恍若千年前观天测影的童子穿越时空而来。
追寻太阳的足迹,不仅是春耕秋收的密码,更是万物共生的生命诗学。光影流转间,古老的时间计量与现代的时光感悟,让我们在芒种时节完成了一场静默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