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工作者深知,其使命不仅在于守护历史的印记,更在于点燃时代的心灯,照亮前行的路径。6月15日,连云港市博物馆内这场为福利院儿童精心设计的拓印活动,正是其履行核心职能的生动实践——它让家国情怀不再抽象,而是化作指尖下可触可感的纹路,化作宣纸上盛开的千年莲花,深深烙印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滋养与文化认同,正是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根基。
连云港市博物馆内,讲解员老师带着孩子们在展厅中,见识了穿越了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历史文物,探索了在校园、在课本上从没有见过的世界。进入拓印环节,福利院的孩子们第一次用指尖与古老器物“交谈”,通过拓印,文物里缄默的纹路竟被“唤醒”,从幽深历史深处,慢慢浮现于当下。可馨分到了一块刻有莲花纹饰的瓦当,她拒绝志愿者帮忙,坚持自己动手。小手笨拙地蘸湿宣纸,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覆在凹凸的瓦当上,喷完水的宣纸变得更轻薄,刷子轻轻拍打就很容易破,一下一下,轻柔地拍打。她神情专注,动作却有些吃力。每一次拍打,都像是一次郑重其事的叩问。随后,沾上墨水,再次轻柔的拍打,最后当宣纸被轻轻揭起,墨色勾勒的莲花在她手中缓缓盛开。小星嘴角微扬,用手指反复摩挲那凹凸的墨痕,仿佛触摸到了花瓣真实的轮廓。她悄悄将拓片仔细包在一张旧作业本纸中,递给身旁的护工阿姨,眼神里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羞涩与郑重。拓印之艺,本为挽留易逝的印记。在这些特殊的孩子们手中墨色拓印出的,何止是古老器物上的纹路,那宣纸上渐渐显现的,分明是生命初次触碰永恒时,所拓下的、属于自己灵魂的独特印记。岁月如碑,人间有情。当孩子们的手指轻轻拂过千年文物的肌理,当墨色在宣纸上晕开一朵莲花——那是古老血脉与崭新生命之间,一次无声的认领与深情的托付。
博物馆里,历史与未来在小小一方拓片上悄然重叠。孩子的手掌覆盖着瓦当上的纹路,如同生命覆盖着时间——他们在墨痕里拓下的,是千年之前的密码,更是自己向世界发出的、初生却有力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