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直达基层,文化惠民底色更亮》一文,报道特别“点名”连云港市博物馆通过联合办展,让文物走近群众身边,客流量刷新全省备案博物馆单日接待纪录,彰显文化直抵基层的惠民实效。
此番被聚焦,是连博持续“出圈”的生动缩影。通过近年来的持续深耕,连云港市博物馆正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事业领域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正从一座地方性博物馆,成长为传承地方文脉、驱动文旅发展、提升城市内涵的文化惠民新地标。
服务升级,打造值得一去的博物馆
2024年5月,连博成功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面对参观人数的迅速增长,连博主动求变,推进服务向个性化、多样化与精细化转型。实施延时服务,全年累计延长开放达206小时,同时积极挖掘馆藏文物资源,不断加大自主策展力度,陆续推出“千年藤花落古香——藤花落古城史前文明展”“汉月出东海——汉东海郡辖域文明特展”“朐海凝光——连云港馆藏瓷器精品展”“石呈千载——连云港古代石刻艺术特展”等一批精品展览,系统呈现地方文脉,显著提升博物馆的知名度与社会关注度。
在拓展社会教育功能方面,连博年均举办各类社会教育活动超过100场次,打造出“连博志学营·馆校合作教育”“连博奇旅·沉浸式智游活动”“连博研学·从连博看世界”“连博青鸟·志愿服务”等一系列文旅融合品牌项目。
2025年6月至10月,闭馆时间延至晚间21点,“连博戌时?博物馆之夜”“连博夜韵:文物光影分享官”等沉浸式夜游项目,“连博朐味”咖啡、苏宁广场“Hello,连博”空间……让博物馆逐渐融入了市民的业余生活;“十一”假期“苏艺天下·家门口看大展”揭幕,4.9万人次在连博领略名家书画艺术的魅力。数据显示,国庆期间参观人数同比增长45%,外地游客比例高达87%,博物馆已成为体现连云港文旅魅力的重要窗口。
创新传播,让文物“会说话”
近年来,连博不断拓展传播路径,三次登上央视新闻《文博日历》,并与CCTV-10《探索·发现》栏目合作推出《连云港双龙汉墓发掘记》《千年古塔不倒之谜》等纪录片。馆藏“尹湾汉简”重磅亮相央视大型文化节目《简牍探中华》,节目视频播放量超4480万,相关话题阅读量达2.9亿,生动再现西汉郡级行政制度的运作图景。
馆藏文物强势“出圈”引流,相关抖音话题播放量累计2.6亿次,全网信息量逾1.9万条,让连博文物走进了大众视野。此外,连博策划的“山海藏珍”文物系列短视频,在“文旅中国”等各类网络平台,观看流量超过千万人次,并获评江苏省“博物知旅”优秀案例。同步编撰出版的校本教材《山海藏珍——如果连云港的文物会说话》,则让文物故事走进课堂,实现文化传播与学校教育的有机衔接。
深耕内涵,让遗产“可对话”
连云港市博物馆近年来在文物建档管理、保护利用、研究实践方面成果丰硕,在“尹湾汉简”的整理、保护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不仅启动世界记忆名录(国际)相关工作,还与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共建“汉代简牍文化保护传承研习基地”,先后举办“简牍与秦汉文明——尹湾汉墓简牍发现三十周年”“‘秦东门’与东海郡形势研究”等高水平学术活动,打造“朐海之光”“连博历史课”“跟着连博去旅行”等品牌传播活动,持续深化文物价值挖掘与阐释。
近年来,连博积极运用科技赋能,开发数字藏品与AI动态视频,利用社交媒体、短视频等新兴媒体平台,发布文物故事、展览资讯、特色活动等内容,增强了与公众的互动性和参与度,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边界,通过构建以3D文物、云展览、数字化互动展示为核心的云端服务体系,让观众得以“零距离”触摸历史,切实体验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成果,助力文化遗产真正“活”在当下、走入人心。
从“出圈”走红,到提档升级,连云港博物馆正完成从“馆舍天地”到“惠民客厅”的美丽蜕变。走进这里,遇见的不只是千年文明,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未来,连云港市博物馆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更加创新的实践,探索博物馆事业的新高度,讲好一座博物馆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