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海州五大宫调”申报成功20周年,近日,“海曲守正与创新”交流座谈会在市文化馆隆重举行。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顾问严淡如教授担纲主讲,研究所所长冯继、市文化馆青年文艺骨干及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这一民间艺术瑰宝的传承脉络与发展新路径展开深度研讨。
近年来,为让海州五大宫调“活”起来、重现艺术光辉,市文化馆早已主动扛起传承重任:牵头带领群星艺术团与连云港师范学院海州五大宫调研究所深度结对,构建“研传一体”的非遗保护模式;通过“海州五大宫调”专场音乐会进校园、“山海大舞台”文化民生巡演、跨区域群众文化交流展演等多元活动,让这一古老艺术走进生活。座谈会上,严淡如教授表示这种“学界研究+馆方实践”的合作模式,正是海州五大宫调传承的关键所在。
明年既是海州五大宫调申遗成功20周年,也是研究所成立20周年。严淡如教授回顾,前十年研究所聚焦“守正”,深耕于曲牌挖掘与价值阐释——【软平】【叠落】【波场】等海州独存曲牌的系统整理,明清俗曲中最早【马头调】工尺谱借助赣榆传本的成功破译,都为传承筑牢了根基;后十年则以市文化馆为实践主体转向“创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推动传统与时代共振。
创新实践结出累累硕果。由市文化馆主导改编、女子合唱团精心打磨的《南调唱市歌——在海一方》《波扬·一轮明月当空照》,以及聚焦时代精神的新编满江红小套曲《时代楷模王继才》等作品,既保留了海州五大宫调“字清、腔纯、板正”的传统精髓,又融入了当代审美与本土情怀,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了老艺术只要找对传播路径,同样能成为群众的‘心头好’。”市文化馆负责人王珺表示,馆方通过校园巡演让青少年感受传统韵律,借助民生舞台让百姓聆听本土声音,正是要让非遗在“传”与“承”的循环中生生不息。
会上,严淡如教授分享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权威专家对海州五大宫调的三大核心定论,让在场人员深化了对其艺术价值的认知:作为江淮俗曲的杰出代表,其宫调大曲品种最齐、保存最原始;作为“民间艺术歌曲”瑰宝,蕴含的美质亟待深挖;作为淮盐文化孕育的市民艺术,始终传唱着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守正”内涵,他用“海曲要姓海”“曲唱要姓曲”的通俗表达给出传承的核心表达——既要立足海州地域特色,让创作扎根本土文化沃土;又要坚守曲唱艺术本质,遵循“死谱活唱”的演绎规律,把握“小曲要媚,大曲要味”的风格特质。
正视短板方能行稳致远。座谈中,与会人员坦诚交流传承痛点:参与群体以女性为主、青年力量不足,曲目偏重温情抒情、叙事套曲缺位,内容创新与时代节奏仍有差距。对此,市文化馆青年歌手肖娴的发言引发共鸣:“这次座谈让我明晰了传承责任,‘老曲新唱’不是简单改编,而是用青年视角解读传统,让海州五大宫调真正走进年轻一代心里。”
历时两小时的座谈会,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温度。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依托市文化馆的传播平台与研究所的学术支撑,在守正中筑牢根基,在创新中拓宽路径,让海州五大宫调这颗非遗明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