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即将到来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的主题精神,6月7日上午,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联合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江苏海洋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共同举办“溯源港城”公众考古研学活动。30余名师生走进考古工地与文物保护单位,通过实地探访、动手实践、专业讲解等方式,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厚重的历史“触手可及”。
活动首站来到海州区振海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在市文物考古所办公室主任杜平的引导下,师生们深入发掘区,系统了解洛阳铲、手铲等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观察探方布设与地层、遗迹划分原理,近距离观摩已揭露的墓葬、灰沟和灰坑等遗迹现象;实操环节,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同学们分组体验了考古钻探与手铲刮面等技术要领,当手铲轻轻刮开土层,历史的脉络在指尖似乎变得清晰可现。随后的文物标本参观环节,陶罐、石镞、铜镜、瓷执壶和瓷盏等出土文物静静陈列,其制作工艺与使用痕迹,无声诉说着先民的生产智慧与生活图景。
转场至孔望山景区的文保单位,师生们跟随市文物考古所文保部伦雪飞的讲解,依次探访了三处极具历史价值的文化遗存。在孔望山古城遗址,夯土城墙的层理结构揭示了汉代工匠因地制宜的筑城智慧;移步至龙洞摩崖石刻群,从宋代到民国时期文人墨客留下的近三十处题刻,不仅构成了一部跨越千年的书法艺术长廊,更见证了连云港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最后重点观摩的孔望山摩崖造像,作为我国最早的佛教摩崖石刻之一,其独特的"胡人"形象和"涅槃变"等题材,生动诠释了佛教艺术初传中土时的文化交融景象。
在桃花涧景区,市文物考古所文保部李明珠带领师生们走近被誉为"东方天书"的将军崖岩画。这些古老的新石器时代岩刻,以神秘的人面像、生动的星象图和抽象的兽面纹等图案题材,展现了东夷先民的精神世界与信仰崇拜。
“实地观摩、动手实践、互动研讨”,每到一处文物点,师生们紧紧围绕在文博考古工作者身边,或俯身观察、或踊跃提问、或热烈讨论。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拉近了公众与考古的距离感,更让年轻一代深刻体会到:每一件文物的“新光彩”,既来自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匠心保护,更依赖于全社会的共同守护。尤其对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而言,古城墙的夯筑工艺、摩崖石刻的保护技术,不仅在其专业学习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学习样本,更是将跨越石器时代至汉唐时期的文化遗存,连缀成一幅完美的港城历史画卷。
当师生们站在将军崖岩画前仰望先民们仰望过的天空,当考古手铲与千年前的陶片轻轻碰撞,我们真切感受到:“让文物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正是历史文化传承与守护的共鸣,活动播下的文化种子,将在未来成长为支撑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