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物普查> 工作动态

我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年度综述

信息来源:文物处 发布时间:2025-01-02 14:54 浏览次数: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是对文化遗产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清查,高质量完成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既是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时代命题,也是时代赋予文物人必须扛起的责任担当。

根据国家、省关于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部署要求,今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有力有序开展文物普查,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截至12月29日,全市累计复查文物点739处,复查率达95.1%,同时新发现文物点104处。灌南县、赣榆区、徐圩新区已完成三普复查工作。这背后,是全市各级各部门对文物普查工作宗旨、标准、总体进度和阶段任务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以及具体实践中的创新精神和务实作风。

加强组织领导 高位谋划推进

成立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双组长,19个部门、9个县区板块分管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在市文广旅局(文物局)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印发实施方案和宣传工作方案,先后召开市领导小组会议、普查办会议、工作推进会等6次,及时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相关部署要求。指导 9个县区(板块)及时成立领导小组并组建普查办,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县普查机构全覆盖。

强化要素保障 夯实工作基础

加强经费保障。市、县区(板块)将文物普查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安排,累计安排专项经费363万元,采购了北斗定位仪智能手持设备、无人机、专业相机、办公电脑等普查设备。

加强人员保障。整合文博机构、文保志愿者、乡镇文化站骨干等方面力量,组建14支141人的普查队伍。组织42人参加国家、省普查办专项培训,58人参加市级培训,其他队员参加网上培训。

加强技术保障。在市文保专家库的基础上,组建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专家组,提供普查技术指导服务。在17名专家中,其中地方高校和研究机构3人,参加过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文物专家4人。采购第三方服务,借助其在文物空间信息采集等方面的专业力量,协作开展文物实地调查。

坚持多措并举,狠抓实地调查

科学设计普查任务。针对县区(板块)专业人员少、普查力量不足的实际,以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为主体,整合市直文博单位专业力量和骨干文保志愿者,成立市普查队(15人),与第三方机构组成2个普查小组,承担14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实地调查以及连云港封土石室墓群的专项调查,同时负责县区实地调查工作的业务指导。

灵活开展实地调查。调查之初,坚持以市率县,市普查队每到一处,属地县区普查队员参与其中,既当向导,又跟队学习,很好地锻炼了普查队伍;夏秋之时,针对草木茂盛、山路难行、文物难找的实际,坚持先易后难,率先完成大部分建筑类、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入冬以后,市普查队联合部门县区普查队骨干,集中力量攻坚山上石刻和封土石室墓群的实地调查。

统筹做好内业整理。实地调查期间,注重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市普查办会同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及时将三普漏普文物、历年专项调查和考古资料、近年基建考古新发现文物清单与县区普查办共享,提高了普查工作效率。

切实加强督查指导。10月底,配合省普查办抽查复核灌云县实地调查工作;12月中旬至下旬,市普查办组织专家组成员,先后赴全市9个县区板块开展四普实地调查专项督导,现场查看文物点20多处,抽查登记表40多份,分片区召开6个座谈会,重点对各家在实地普查信息采集以及普查表填报中存在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答疑和指导。

推动保护利用,实现普保 “双促进”

坚持一手抓文物普查,一手抓文物保护利用,推动四普与文物保护利用两不误、双促进。四普以来,指导各县区文物部门登记公布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237处,完成全市10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实有名录审核;孔望山摩崖造像前期勘察研究、上海大旅社保护修缮等一批重点文保项目通过验收,实施3处石刻类国保单位数字化保护,建成连云港市智慧文物地图,完成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测评估,进一步夯实了全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基础。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仅是一次文物资源的全面摸底,更是一场文物保护理念与实践的迭代更新。我市将进一步创新举措,提升质效、久久为功,为做好高质量文物普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我们,一直在路上!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