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个月的艰苦奋战,连云港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外业调查复核工作已趋近尾声。这场跨越山海、覆盖全域的文物“大体检”,以系统性、科技性与专业性为特点,不仅刷新了港城文物资源的“家底”,更彰显了文物保护工作在新时代的使命担当。从云台山麓到沿海滩涂,从秦汉烽燧到近代港埠,覆盖全市各县区的14支141人的普查队伍,用脚步丈量历史,以技术解码文明,为连云港文化遗产保护写下绚丽篇章。
截至目前,共完成不可移动文物调查点1046处,其中新发现文物点284处,复查762处,重要新发现包括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全域覆盖 多维突破 构建文物普查的“连云港模式”
自2024年7月启动实地调查工作以来,普查工作几乎覆盖了全市3区3县的所有乡镇街道,足迹遍布百余座山峰。据初步统计,市普查队两支队伍总行程约18000公里。区别于以往普查,本次工作创新采用“三结合”策略:传统田野调查与数字化建档同步推进、专业团队与地方文保员协同作战、文物本体研究与历史环境关联分析并重。在技术应用层面,普查队开展“空天地”一体化作业模式。无人机航拍完成全域90%以上区域的文物高清影像采集。比如去年普查队在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狮子山东星象图岩画”第二组进行调查时,寻找起来困难重重,于是决定借助无人机开展工作。他们对照文字描述中“位于狮子山东南坡的一块平地上,路西侧一堆乱石中间的一块馒头状岩石上”这一关键信息,从高处寻找符合该特征的地理位置,并逐一进行排除。最终,成功找到这处面积仅为“36厘米×38厘米”的岩画所在的岩石,顺利完成普查工作。
成果丰硕 价值重构 打开历史认知的新维度
本次普查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其中,我市《连云港市板浦盐业遗址群新庄地点考古发掘项目》入选江苏考古2024年度 “田野考古示范项目”;《江苏连云港张庄墓地五代至北宋时期墓葬发掘简报》入选“优秀考古成果”。文化谱系探源方面,板浦盐业遗址群新庄地点实证港城三千年的制盐史。该遗址的发掘也为我们了解中国早期海水制盐工艺和流程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在专项文物普查板块,连云港封土石室墓群和连云港明清烟墩,为研究中国古代多元文化互动、海陆文明交汇等方面提供了全新的系统物证。
铁军砺剑 薪火相传 文物守护者的时代群像
在烟雨剥蚀的民国校舍内,他们手持测距仪丈量砖瓦里埋藏的春秋;在山顶风沙吹渍的石刻旁,他们跪地清理碑面上沉睡千年的纹饰;在荒山密林间的崖壁下,他们借助无人机拍摄船画上的神秘轮廓……在由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这支平均年龄三四十岁的市普查队伍中,既有深耕地方文博事业几十载的“老文保”,也有刚走出高校的“考古新兵”,更不乏跨学科背景的“技术尖兵”,他们栉风沐雨,不畏艰辛,只为用脚步丈量一座城的文明之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骆琳完成海拔几百米的云台山明代烽火台勘测;志愿者领队刘洪雨凭借对地方史志的熟稔,协助确认无数处湮没于荒野丛林中的古石刻、古建筑遗存;青年考古工作者伦雪飞,熟练运用现代技术设备,让文物普查效率不断提升……正是这种“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使得普查数据的完整率持续攀升。
承前启后 智护文脉 从田野回归社会的价值转化
随着外业工作的收尾,连云港文物普查快速转入内业整理与成果转化新阶段。下一步,我市考古部门将聚焦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以及落实“考古前置”制度等中心工作,切实守牢文物安全的底线、红线,做好文物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文物修缮、文化挖掘等工作,确保普查工作的规范化,确保普查任务按时保质完成,为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奠定坚实基础。正如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勇所言:“这次普查不是终点,而是文物工作转型的起点。我们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真正活起来,成为滋养城市精神、助推文旅融合的源头活水。”
在港城大地上,一场以文物为载体、科技为支撑、人文为内核的文化传承新实践正翻开崭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