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物普查> 工作动态

镌刻在山海岩壁间的文明史

信息来源:连云港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26 11:18 浏览次数:

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浩荡征程中,连云港市文物普查队以脚步丈量群山,于荆棘深谷间唤醒沉睡千年的文明印记。新发现的二涧水库石穴岩画以星象图腾印证东夷先民对苍穹的虔敬,牛首山东汉石刻的汉隶风骨为两汉郡县变迁镌刻铁证,小村唐代“万岁通天”石刻诉说唐风东渐的佛光梵音,那些跨越新石器至明清的石刻遗珍次第显露,既是普查队员攀崖履险的勋章,更连缀成一部山海岩壁间的文明史诗。本期《文物普查进行时》聚焦我市新发现的珍贵石刻。

连云港石穴岩画

简介: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山、连云区中云台山、海州区南云台山、灌云县大伊山和东海县马陵山等地。其中,海州区二涧水库石穴岩画、东海羽山石穴岩画、磨山石穴岩画为本次普查新发现。

这些石穴岩画多是由一个个人工磨制的圆形石穴组成,部分周围还刻有方形棋盘图像。部分图案疑似天空星象,故俗称“星象石”。

有专家认为石穴岩画为新石器时代祭祀所用。石穴岩画是古代先民留下的有待探索的一种文化现象,连云港石穴岩画分布范围广,呈现的内容丰富多样,它证实了东部沿海的东夷民族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观测、记录天象,并随之进行祭祀活动, 研究、剖析石穴岩画的内容对了解古代先民的社会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牛首山石刻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牛首山山腰,其西为悬崖,东为大村通向关里的古道。北面山麓大圣湖(大村水库)即为大村遗址,属新石器时代遗址,其南边台地有汉代墓葬群,曾出土一批汉代简牍。

牛首山石刻共有4处,分刻在3块岩石上,从南向北排列依次为“吴平里□□□□□”“□□汉建□”“建初七年”“不其衣吴平兴里刘卒吏息地”。刻面朝东,笔风古朴雄浑。

牛首山石刻为东汉石刻遗存,虽然文辞简单,却是近年来新发现的鲜见的汉隶大字遗存,为研究两汉时期不其县的设置变迁提供了重要的佐证,并且为当时的职官设置提供了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书法价值,对研究本地汉代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8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

小村唐代石刻

简介: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小村山上军营门口处一块巨石上。巨石西侧为禅兴寺遗址,南面中部石体早年脱落,形成一个凹陷。刻文于中央凹陷处,按照石面的自然纹理走向布局凿刻,小村唐代石刻又名“万岁通天”石刻,因石刻首书“万岁通天”四字而得名。其书体为真书,宽20厘米、高47厘米、字径4厘米。年代为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刻文为“万岁通天元年六月二日,清信佛弟子孙富乐开此寺道通东□寺”,其中“天”“年”“月”“日”四个字为武则天所造新字。

小村唐代石刻的发现,是我市迄今为止发现的唐朝时期最早的一块石刻,既是我市的瑰宝,也是研究武则天时期政治、文字、佛教等的重要历史文物,弥足珍贵。石刻内容反映出唐初佛教在云台山一带盛行的信息,对研究我市佛教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意义。

圣泉庵题刻

简介:位于连云区云山街道白果树村后竹荫涧西坡羊栏处,刻于一块天然巨石东立面,因刻有 “安然子” 字样又名 “安然子题刻”,所在为宋代咸淳年间圣泉庵遗址。
刻石东立面平整,右侧有圆额碑形刻痕,左侧偏下为刻文,内容为 “圣泉庵。全真安然子、姚许常同门弟庄志全开山立”。
该题刻与白果树村纯阳庵题刻年代、内容类似,“全真安然子” 字样证实了安然子的道教身份。其直观反映出当地对吕洞宾(号纯阳子,全真派祖师)的崇拜,与北云台山地区的吕祖崇拜及纯阳庵题刻所反映的吕洞宾信仰一致。

作为吕洞宾信仰在北云台山地区的实物佐证,它是全真教在当地活动的遗迹,为研究全真教在连云港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灯盏石宋蟠题刻

简介:位于连云区海州湾街道营山社区北固山胡坡头南麓、灯盏石下方一块东西向的岩石上,由上下两块巨石相叠而成,因上方巨石形似灯盏,故名“灯盏石”,看似摇摇欲坠却历经千年不倒,为北固山三大奇石之一,形成了一处独特的自然景观。

宋蟠题刻刻于下方巨石右侧石面上,刻文为一首五言律诗,以诗歌描写巨石如苍鼋欲奔海的壮丽景象,赞叹其历经风雨而不倾坏的奇特。具体刻文如下:淇水宋蟠。巨石如苍鼋,奋身欲奔海。横空三丈许,尺尾山中在。烈风振山动,此石不倾坏。造物巧游戏,其机谁可解?莫言古至今,犹应阅万代。宋蟠,字伯升,淇水人,金世宗大定年间任东海县令。

该题刻是北固山目前发现最早的古诗文石刻,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灯盏石作为北固山三大奇石之一,其形态特征与题刻内容展现了近代文人墨客对自然景观的审美情趣,不仅是宋代书法艺术的体现,也为研究金代地方官员的文化活动及北固山历史风貌提供了珍贵资料。

清风岩题刻

简介:位于云台山青峰顶气象台南300米处崖石上,西北方向是花果山玉女峰,四周是乱石和草坪。清风岩题刻发现于2020年,刻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刻面宽295 厘米,高100 厘米。石刻正文为楷体“清风岩”。上款为篆书“己酉端阳日”,下款为篆书“中泉王同书”,字径约1.8x1米.清风岩题刻是明嘉靖年间海州直隶州知州王同题写。
据文献记载,王同为河南省郏县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任海州知州,在任期间为官清廉,体恤民间疾苦,疏浚河道,惠政朐海,卒入海州名宦祠。王同善书,尤善榜书大字,在连云港市的云台山、白虎山、石棚山、伊芦山、孔望山等处均留下了精美的石刻。

清风岩题刻虽经岁月剥蚀,却依旧清晰可辨。其所处位置同时是清·云台二十四景“红涛浴日”与明·云台三十六景“山楼望日”所在地。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了解该地区的历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这些岩壁留痕是普查队员以匠心叩问大地的答卷,亦为港城文明基因的永恒坐标。从石穴星图到汉隶唐楷,从祭祀秘境到禅林诗韵,它们以无声之语昭示着连云港作为多元文化交汇之地的厚重底蕴。

四普的步履未歇,而每一处石刻的再发现皆是对中华文脉的庄严礼赞。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