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物保护

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单位(二)

信息来源:文物处 发布时间:2019-09-04 16:37 浏览次数:

1.宿城仙人屋石刻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宿城街道万寿山南坡。仙人屋一名“半半居”,又名“瓢崖洞”,洞内有门、有窗、有案,佳境天成,自古就是东海胜景之一。仙人屋石刻共有五处,镌于洞内外的石壁上。其中“仙人屋”、“玉女窗”题刻和“仙人屋”诗,刻于“道光乙未年(1835),为两江总督长沙陶澍题;“半半居”题勒为宿城法起寺住持通裕书;此外还有“陶宫保坐此石上”题刻在仙人屋南侧天然石窗平石上。陶澍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于道光乙未年间巡视云台,督办海运,整理盐政,仙人屋诗刻便是他此行中留下的石刻之一。因此,此石刻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西50米,南至公路,北50米。

建设控制地带:

无。

2.太白涧摩崖石刻(含乌龙潭石刻)

太白涧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新县社区。相传诗人李白曾游此,故名。涧内有一巨石,上镌“太白石”三字,无款。摩崖诗刻为七律四首,刻于“太白石”上,为新县张学瀚题并书。石刻宽342厘米、高183厘米,19行28列,计470字,字径10厘米,楷书。诗的内容主要记太白涧的四时风景,诗刻的右上角被毁,余皆完好。

乌龙潭石刻共包括大乌龙潭石刻和小乌龙潭石刻两处。大乌龙潭石刻为七言律诗《咏龙潭飞瀑》,是张学瀚题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楷书;小乌龙潭石刻为五律四首《咏雾崖四时风景》,是张学瀚题于光绪三十二(1906)年十月。石刻字体优美,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西南北50米内。

建设控制地带:

无。

3.九龙桥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风景区南天门和三元宫之间。九龙桥是正当九涧汇流之处的石桥,也显示出明代风格,故名。根据地志和碑刻记载,此桥筑于明末,系砖石单拱结构,桥拱砖构,余皆石构。桥身宽8米、长30米。整个桥身建筑雄伟而稳固,虽经康熙年间8.5级地震,桥身依旧巍然屹立,未有倾圮。说明九龙桥的抗震性能很强,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水平。九龙桥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实物资料。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周围50米。

建设控制地带:

无。

4.古关帝庙前山门

位于海州区花果山街道花果山风景区南天门北侧。前山门通高约3.5米,宽1.3米。据地志和碑刻记载,古关帝庙建于明万历年间,是明三元宫的附属建筑。经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鉴定,前山门依然保持着明末的建筑风格。在连云港市的古代庙宇建筑中,南天门古关帝庙前山门是康熙七年大震后仅存的最早建筑。它对研究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实物资料,对研究抗震、防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建筑四周各20米。

建设控制地带:

无。

5.海州钟鼓楼城门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鼓楼街。城门高约4米,内径3.15米,长10.38米。砖石结构,石高1.9米,上以砖作券形拱门。城门上原有钟鼓楼建筑,久圮无存。唯明海州知州王同所立《重修镇远楼碑记》碑,今尚完好。碑额作弧形,高2.5米,宽1.03米,厚0.28米。碑的另一面,为明正德年间的《新建海道碑记》。根据《海州志》和此碑刻所载,海州钟鼓楼城门筑于明初。城砖长33厘米、宽13厘米、厚8厘米,也正和刻有洪武年款的海州城砖的形制相当。按南北朝至唐宋间的史书和明《海州志》的记载,此门原为秦汉朐县城和南北朝朐山县城西门。在这一点上,它对研究古代海州建置就有很重要的价值。目前它又是仅存的海州城门,就更显弥足珍贵。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海州区政府修复了城门上的钟鼓楼建筑——镇远楼。

保护范围:

城门口南北各20米,东西10米。

建设控制地带:

无。

6.碧霞宫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白虎山东麓,曾为海州砂轮厂仓库。碧霞宫现存二进院落,有大殿、后殿各东、西三间,系砖木结构。据东南大学潘谷西教授鉴定,基本上保持着明末清初的建筑式样和风格。其西壁嵌有一块清顺治十年的《灯油田记》碑,可能是清初修此建筑时砌入的,为考定碧霞宫的建筑年代提供了佐证。连云港市康熙七年大地震前的建筑已极为少见。碧霞宫是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它对研究明末清初的建筑技术有重要的价值,也为进行抗震防震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1992年碧霞宫大殿因需要迁移了20米。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各20米。

建设控制地带:

无。

7.海州文庙戟门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海州幼儿教育中心(原海州中大街小学)院内。戟门(亦称棂星门)是海州文庙的组成部分,初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成化十二年(1476)海州知州侯镗重修。戟门现存五间(包括门东耳房两间),在东西山墙内,各嵌明碑一块。按明《隆庆海州志》,明代戟门只三间,四面无墙壁 (改办公室时加),东西无耳房。现存戟门,大部结构带有浓厚的清初风格。中大街小学曾出土刻有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款的铜爵、铜章,故现存戟门大致是康熙年间的遗物。当然,也不排除有早到明代的可能。海州文庙是历代文人祭孔活动的地方,是古海州的最高学府,对研究连云港市古代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各15米。

建设控制地带:

无。

8.齐鲁会盟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西北和山东省接壤的夹山西南山麓。海拔320米,西北有“子贡山”,山上有“子贡晒书台”。据《春秋》载“(鲁)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夹谷”,《左传》载“公会齐侯祝其。实夹谷。孔子相。”据地方史乘考证,此处为孔子相鲁会齐侯处。明嘉靖大理寺正卿裴天佑曾访此山。曾有“翠微西近祝其城,齐鲁当年此会盟”诗句。明代曾在此建纪念建筑“圣人殿”、“圣庙”、“圣化亭”、“奎星阁”等。今唯存圣人殿基址,余均倾圮不存。另存明万历丙子年(1576)所立“孔子相鲁会齐侯处”碑一道,完好无损。孔子家语:“定公与齐侯会于夹谷,孔子摄相事”。此为春秋时期齐鲁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遗址的保存对孔子乃至先秦史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1993年被公布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西方向各至碑刻外100米,北至祠堂外10米,南至公路边。

建设控制地带:

无。

9.双龙井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幸福南路双龙桥西侧,始建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海州区人民政府于1964年10月改建。1980年10月重修。双龙井又名“品泉”。井南曾建有“品泉亭”。双龙井井口呈枷形,石砌,井口直径2米,深3米。因井内东、西两壁有两个石雕龙头,水从龙嘴流出,故名“双龙井”。井西有光绪三年碑刻一通,文为“双龙井”三字。该井对研究明清时海州古城区的市政设施情况和风俗民情有一定价值。

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幸福路边,西、南至围墙,北至道路。

建设控制地带:

无。

10.城隍庙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南城街道东北,原址为宋咸淳年间(1265-1274)普照寺旧址。清康熙庚申年(1680)重建。庙基东西宽40米、南北长60米,庙舍共34间,三进,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主体建筑为前、中、后三殿。三殿东西两侧都有侧门相通,并有东、西配房。建筑占地面积约2400平方米。该建筑对研究地方民俗史有一定价值,为研究清初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1993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庙院墙四周为界。

建设控制地带:

围墙东、西、北外50米,南至路边。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