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沂蒙余脉,有一座独一无二的抗日山。这里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原名马鞍山,1944年,因抗日英烈的永驻,正式更名为抗日山。这里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兴建的抗日烈士陵园。在战争最艰苦的1941至1944年,滨海军民一手枪,一手镐,4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这里是安葬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园。800余抗日将士的忠骨静卧山间,3576个烈士英名镌刻于此。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当我市文物普查工作者再次攀上这片山峦,一部用血火写就的史诗徐徐展开,火叉巷中十八勇士生死狙击,小沙东海战浴血黄海……手抚石碑,耳畔犹闻金戈铁马,战鼓铿锵。
抗日山烈士陵园总概述
陵园由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山东军区、滨海军区军民于1941年春兴建,至1944年,先后四次为抗战牺牲的先烈建塔树碑。1949年以后,党和政府又多次拨款整修护建,形成了由纪念塔、纪念亭、纪念堂、纪念碑、烈士冢和东西墓群为主的大型烈士陵园。1991年,为纪念建园50周年,又拨款新建了日本友人金野博纪念碑、八路军跃马雕塑,翻建了符竹庭将军陵寝,重修了陵园大门等。陵园现占地360亩,分为墓区和陵园,共有8个坡段363级台阶。墓区建有1642 座坟墓,安葬着1800余位烈士的忠骨,墓碑上铭刻着3576位烈士英名。1982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21年4月被公布为江苏省第一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名录。
抗日烈士纪念塔
位于陵园第八坡段。高达14米,矗立在抗日山顶峰的天然基石之上。“抗日烈士纪念塔”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由军旅书法家武中奇手书。1942年7月落成,是陵园最早的建筑。塔顶是一尊铁铸的八路军战士戎装塑像,手握钢枪,遥对海疆。
抗日山烈士陵园纪念堂
位于陵园第七坡段。纪念堂走廊两端各有一长碑,皆为烈士名录。纪念堂前广场正中,立有一方锥形“烈士英名垂千古”纪念碑,镌刻着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撰写的《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五言长诗,以及教导2旅政治部《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
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
位于陵园第六坡段。如同榴弹炮一样的圆柱形塔身巍然屹立,塔的底层刻有山东省临时参议会祭文和秘书长杨希文悼词,以及1942—1943年战绩和烈士英名。
符竹庭墓
位于陵园第五坡段。1943年11月26日,滨海军区政委兼中共滨海区委书记符竹庭在与日寇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遵照其生前遗愿,将其遗体安葬马鞍山上。六角亭式的石墓正面,镶有符竹庭铜像,陵墓周围石壁上镌刻着悼念符竹庭的碑文。2014年9月1日,符竹庭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在抗日战争中顽强奋战、为国捐躯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国际友人金野博同志、希伯同志纪念碑
位于陵园第四坡段。东侧耸立着纪念国际友人汉斯?希伯的锥形石碑,西侧为金野博同志纪念碑。
汉斯?希伯系德国著名新闻记者、共产党员,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事迹,在沂蒙山区大青山突围战斗中壮烈牺牲。
金野博,原名今野博,日本国本州秋田县人。1939年春应征入伍,随侵略军进驻山东汶上县,后被八路军115师伏击俘获。被俘期间,在我工作人员的耐心感化与教育下,思想有了转变,积极参加日人反战同盟工作。1944年春,今野博遭遇日伪军扫荡被捕,后被日军宪兵秘密杀害。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
位于陵园第三坡段。安葬着小沙东海战中殉难的16名烈士的遗体。墓碑正面居中题“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两边分别是陈毅题词“浩气长存”,陈士榘题词“英灵千秋”。背面镌刻滨海军区政治部《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1943年3月,新四军3师赴延安干部队一行50余人,乘船途经赣榆小沙东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血战中,师参谋长彭雄、8旅旅长田守尧等16人先后以身殉国。
八十年岁月如歌,八十载烽火传承。抗日山烈士陵园现在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四普筑牢保护根基,让山海间的铁血记忆永续传承,丰碑永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