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物保护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二)

信息来源:文物处 发布时间:2019-08-07 15:35 浏览次数:

1、大贤庄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山左口乡前贤村西南约2公里的马陵山中段山顶、山坡。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1974年在此处发现旧石器。1978年采集了200多件石制品。石片工具多于石核工具,在制作方法上多采用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器形大致可分为石砧、石锤、石球、尖状器、盘状器、刮削器、砍伐器、手斧等。刮削器种类齐全,其中一件为船底形,又称楔状石核,因其为亚洲东部、日本和北美大陆细石器所特有,故有“楔状洲际石核”之称。1979年,考古工作者又在这里采获了252件石器标本,新发现有细石叶、细石核、船底形石核、铅笔头状石核、指甲盖型刮削器、圆底形镞、雕刻器等,这些细石器的石料有燧石、玉髓、玛瑙、水晶、石英、石英岩和脉石英等,均来自马陵山。1984年春,在马陵山中段地区又发现多处具有相同特征的细石器地点--爪墩、何山头、南山、石碑、范顶子,共采集出土了2627件人工石制品。遗址距今约1.6万至1万年。

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从遗址顶部标志牌向外延伸20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线向外延伸100米。

2、伊芦山六神台佛教造像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同兴镇龚庄村南伊芦山西峰北侧。俗称落神台、六神台,为唐代佛教石刻造像群。整个造像刻在六神台西南高约5米,宽约10米的峭壁上,共42尊,分两组。一组在六神台绝顶西南下1米处绝壁上约2平方米的石窟内,利用天然洞穴稍作加工而成;另一组造像位于石窟下1米处的峭壁上,分布在5平方米范围内,共计36尊,佛造像用高浮雕,有坐有立,有的还刻有须弥座。1994年曾对造像群周围进行勘查清理,在造像石壁底部清理发现宋代砖砌供台和唐宋时期风格的瓦当、陶瓷器残片,证明此处为唐宋时期的一座石窟寺遗址。六神台佛教造像与南京栖霞山、徐州云龙山佛教造像同属一种艺术风格,是盛唐时期的佛教艺术遗迹。

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活水线,南至文物本体350米,西至活水线,北至北山根。

建设控制地带:

无。

3、大伊山梅花鹿岩画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山西村大伊山大山圩西侧“一人路”东侧,刻于元皇庆二年(1313)。岩画刻在一平整峭壁上,画面高1.1米、宽1.2米,分为鹿画和铭文两部分。鹿画采用阴线刻手法,刻于整个画面的右上部,鹿头顶双角为单枝、呈倒“八”字形,鹿身上刻圆点以表示点状斑纹,鹿尾很短。梅花鹿为慢走状,鹿高0.25米、长0.3米,线条清晰流畅。鹿画左侧(即鹿身后)为阴刻铭文,从右至左竖排7行,共47个字。每行字数、行距不等,字体为楷书,不规整;字径大小不等,最小的字径6 厘米,最大的10厘米。现尚有“皇庆贰年正月二拾二日上山拜崖二月二十日折口口忍口推平余个刘长天也具有固喈口口打石一行弟兄四人”等字可辨。1994年6月于岩画下建观赏台一座。

1995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190米等高线,南至小路南190米等高线,西至小路,北至陡坎。

建设控制地带:

无。

4、桃花涧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锦屏镇桃花村锦屏山南麓桃花涧西侧。遗址堆积物厚约2米,总面积约5000平方米。通过采集和试掘,得到的石器标本有舟状石核、两极石核、漏斗状石核、半锥体石核、刮削器、尖状器、人工石片和小石叶等。据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这批石器标本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桃花涧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迄今发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唯一含有小石叶工业的遗址,对研究古文化的发展和古人类的迁徙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有些石核的制作技术与日本出土的石核有颇多相似之处,又为中日古交通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材料。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桃花涧、后小山山峰,南至六号塘,西至碓臼庵,北至蚂蟥涧北200米。(涉及至将军崖岩画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以已公布的将军崖岩画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为准执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桃花涧、后小山山坡,南至六号塘口南边线、民居北外墙,西至碓臼庵上山顶小鸽窝,北至锦屏山巅。

5、孔望山古城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街道孔望山居委会孔望山、凤凰山。古城沿山脊而建,东西长640米、南北宽550米,总面积约29万平方米。1980、2000-2004年多次考古调查发现,古城设东、西二门,西门保存明显。古城垣的构筑方法有三种:西城垣和南城垣西段直接在较平缓的基岩上夯筑而成,城外设有城壕;南城垣中段、北城垣和东城垣的北部均建在山脊或山坡上,其墙体下部用石块砌筑内外挡土墙,内部填土夯实,然后逐层向上夯筑;南城垣外有护城壕,并发现其筑城工具为集束夯,夯层厚度为15-20厘米。有一条宽约5米的道路穿过城垣,连接东西二门。现存有西城门。另发现北城垣、南城垣、西城垣外筑有马面。在西城门北侧顶部发现由青砖砌筑的台阶和由城内登向西城门顶部的马道。从城垣断面上显示的叠压关系、城垣底部出土的瓷片、砌筑台阶的青砖以及城垣外筑有马面判断,此城筑于宋代,而且不是行政经济型的城市遗址,而是一座全国罕见的、保存较为完整的宋代军事城堡。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孔望山古城址,南至凤凰山顶,西至孔望山古城址,北至孔望山山顶古城址,城墙基内外各5米。(涉及孔望山摩崖造像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以已公布的孔望山摩崖造像保护范围及建控地带为准执行。)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古城墙基外5米处,南至孔望山村路北边线,西至孔望山西环山路东边线,北至孔望山顶古城址北5米处。

6、塔山古道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朐阳办事处吴窑居委会南塔山,由北向南穿过林木扶疏、古老幽静的山谷。古道依山地的自然形势铺筑而成。地势低平处铺以块石,斜坡处凿成台阶,高岗处劈成凹槽形路面,路宽2.6米,现长450米。根据古道旁的《新设山路记》石刻,其铺筑的年代为金明昌二年(1191)。塔山古道是江苏省首次发现的唯一有确切纪年的古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1982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西以两个山头为界,南至尾矿坝水库,北至焦山下。

建设控制地带:

无。

7、盐仓城遗址(含庙台子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海头镇盐仓城村,1962年被发现。现存东西长500米、南北宽700米的台地,所剩西南、西北两段城墙残垣高3~4米。城墙为版筑夯成,层次分明,内含汉代陶片、瓦片,还曾出土过箭镞、刀、剑、铜镜、汉五铢钱等遗物。据方志记载,盐仓城是春秋时莒国盐官驻地。汉代在此筑城,曾为赣榆县县治。

据考古勘探,盐仓城城址平面近方形,总面积近60万平方米。城址东城墙南北长800米、底径宽27 米;南城墙东西长750米、底径宽30米。护城河紧靠城墙外侧,普遍宽度为50米、深5 米。城门仅勘探出南城门,城门宽约6 米,整体形制无法详探,其余城门情况不明。据其地理位置分析,盐仓城遗址即为汉赣榆县城。

庙台子遗址,东南距盐仓城遗址约100米,有汉、商周、新石器时代晚期三个文化层。

盐仓城遗址对研究我市古代盐业开发史和历史地理等都有很重要的价值。

1987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赣柘公路西10米,南至胡村小学南围墙外25米左右,西至遗址西侧土路,北至西胡村干渠。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沿海高速路,南至胡村初级中学南围墙,西至保护范围外85米左右,北至保护范围外140米。

8、青墩庙遗址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青墩庙村。为一高约3米,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大土墩。1960年清理发掘。清理出土有矮裆鬲足、泥质灰陶片、砂质陶鬲足以及双翼式铜箭镞、骨铁、骨椎等遗物。在其下层发现了岳石文化的灰坑打破龙山文化层的重要迹象,对研究岳石文化的源头、族属以及与商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1987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公布为江苏省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厉大公路,南至青墩庙村王洪昌民宅屋后;西至600米处林荫道;北至青口河南岸。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厉大公路东侧60米,南至保护范围外60米,西至保护范围外75米左右,北至青河口北岸。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