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园村高空渠(1977-1979年)
东园村高空渠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南岗乡东园村南。此渠高17.4米,泵口渠宽5米,主体工程由15个1×2米方柱石墩支撑而立,14个弧形桥孔,孔距9米,每个墩柱上端还有三个小圆弧孔。石渠全部由块石垒砌而成,算地面部分全长400米,机站有三台高扬程水泵,引水水位1.6米,送水高度19米,加上二、三级提水高5米。高空渠下建有一条乡村公路,周围为农田。
东园村高空渠工程于1977年开工,1979年11月竣工,是举全乡人力、财力修筑而成。目前,高空渠和三级抽水站都保存较好,仍在使用中,有效地解决了当地浇灌土地、人畜饮水问题。东园村高空渠是当时“人定胜天”形势下,当地杰出的工程之一。
2.公济公司旧址(1908年)
公济公司旧址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灌西盐场东二圩。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盐商在海州洋桥镇一带兴建了济南盐场,意为接济淮南产盐之不足。济南盐场下辖大德、大阜、公济、大有晋、大源、庆日新、裕通等7家公司。公济公司由淮南盐商陆费颂陔、周扶九、萧云浦、毕儒臣等组建。公司共铺设池滩192份,在燕尾港还建有坨地和木质码头。公济盐业公司旧址是盐商稽核盐斤的办公场所,所在地称之为“公济二圩”。
公济公司旧址坐北朝南,整体呈正方形,西侧是辅助用房,东侧是两个独立的三合院,中间则是日字形四合院。建筑群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有房屋30余间。从南面可直达后院,也可进入其它院落;中间是带有落地门窗的木结构房屋,门窗上均为浮雕或镂雕图案,刀工细腻,瑞兽、花鸟栩栩如生;后面则是带有木质走廊和楼梯的二层小楼,东北角还有一幢别致的二层小楼,老百姓称之为“望海楼”。旧址具有江南民居及徽州建筑的特色:一色的青砖小瓦,所有的房屋错落有致、高低有别;大门都是青石门框,顶部有细雕八卦等避邪图案;院墙则显高大厚重。每个庭院风格各异,相互连通,步移景换;后院两侧还有精致的走廊,这里既有曲径通幽的清雅,也有凝重庄严之气派。
3.秋园龟腰桥(20世纪30年代)
秋园龟腰桥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秋园“大盐河”上。“秋园”始建于民国十九年(1930),经历年扩建,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初具规模,但尚未完成全部筑造计划。此园属于国民党两淮盐务管理局,共占地面积100余亩,既吸收江南园林的建筑特色,又独具一格。园内有山有水,人工天成,浑然一体,山水园林相辅相成,实为人们游览休息的大好所在,被誉为“淮北第一名园”。园名乃取缪秋杰名字中的“秋”字,故名“秋园”。
龟腰桥位于秋园内“大盐河”上,用20根石柱作桩,50块长条石作为桥面。当地人俗称“鬼妖桥",实乃“龟腰桥”,是以其两头低、中间渐高的拱形与龟甲相似而得名。
4.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1943年)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民国校舍建于1943年,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解放西路99号(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老校区)校址西南隅。其中,南排校舍为砖石结构,占地约277平方米;北排校舍为砖木结构,占地约221平方米;两排校舍及园地总面积约为2100平方米。两排校舍迄今已有70余年历史。目前,两排校舍基本结构完好。同时,两排校舍建筑风格独具韵味,为明清学堂风格,吸纳了南、北方建筑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5.原海州高级中学大礼堂(20世纪50年代)
原海州高级中学大礼堂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秦东门大街105号。海州高级中学的前身是海州石室书院海州官立中学堂,曾经培养了沈云沛、朱路、张廷瑞、李映庚等杰出的人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乡绅沈云沛、黄道传等人创设海州中学堂,成为当时海州最高学府,揭开了海属地区近现代教育的序幕。沈云沛任海州官立中学堂的第一任监督、卢殿虎任第二任监督,为海州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民国期间,中学堂相继改为省立第十一中学、东海中学、东海师范学校的校园,继续为社会输送大量精英人士。民国二十七年(1938),校园遭到日军的飞机轰炸,被夷为平地。包括大礼堂在内的建筑无一幸存。直至建国后,海州城墙拆除,用海州城墙的城砖重新兴建校舍、礼堂、院墙及其他附属建筑,成立新海连市初级中学,后改为海州中学。
海州高级中学和海州官立中学堂都是在海州石室书院原址上建立。海州高级中学老校区是沈云沛在连云港创办教育保存最完整的校址。作为两百余年海属地区教育的原点,对于丕振当地文风,延续文化教育的根脉作出了贡献。
6.宿城人民会堂(1968年)
宿城人民会堂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宿城街道宝山村桃园路。建于1968年10月初,整体建筑全石结构,中轴对称,进深46米,宽18米;门厅宽3.9米,长10米;廊柱直径0.4米,柱基石直径0.6米,高3.2米;三扇门偏门1.6米,高3.2米,中门2米,高3.2米。该建筑一直作为会堂、影剧院等使用。
7.连云港人民影剧院旧址(1958年)
连云人民影剧院旧址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临海社区云台路南端。前身为20世纪30年代的同乐戏院,1953年改为职工剧场,1958年建成人民影剧院,1978年增加了剧场舞台、化妆间、观众厅。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838座位,剧院为木石结构,进深41.8米,宽16.9米;前厅为二层楼房,前厅进深10.8米,宽3.6米;前门廊檐进深4.8米,宽2.8米,4根廊柱直径0.78米,高3.14米,各廊柱之间宽3.1米;门厅三扇门宽1.3米,高2.1米。该影剧院是连云区最早的影剧院。
8.振亚桥及题刻(1924年)
振亚桥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宿城街道留云岭村虎口岭南坡路西侧。为民国十三年(1924年) 法起寺监院振亚建造,全石结构,桥面为长条石铺成,桥墩为块石砌成。20世纪60年代前,此桥长期为山民进出宿城山的唯一通道,也是新中国成立前信徒朝山进香的主要通道。
振亚桥题刻,为振亚桥题名勒石。南距振亚桥约40米,北距子午亭约200米。刻文面朝东南,正文隶书,款楷书。刻面宽162厘米,高55厘米,字径40×30厘米,款径10×8厘米。题刻刻于民国十三年(1924)。刻文为“振亚桥。民国第一甲子年,振亚建,许鸿宾题。”
9.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1938-1939年)
连云港抗日防御遗迹包括大龙顶、围屏山、锦屏山、丫髻山、猴嘴山、朝阳西山、东陬山、仙姑岭等处。
大龙顶是连云港市云台山大桅尖东侧的一个山头,为黄窝山最高峰,因其峰顶有块岩石形似龙头,故名。根据地方文献的记载,此处遗址为1938年至1939年,国民党守军为抵御日本海军对连云港的进攻而修筑的防御工事。共两处。第一处在大龙顶西侧主峰,此处工事呈环形,依山势而建,壕沟向东延伸,残存碉堡两座,遗留战壕总长度约1500米。在遗址土层中清理出大量的弹壳、弹片、军服纽扣等遗物,还有一颗完整的子弹及一块日军地界石碑。经鉴别,弹壳、纽扣等遗物为双方作战部队所留。
第二处在大龙顶主峰东段,由西距主峰输电铁塔约三四百米处开始,沿山脊向东延伸。此处工事主要分三个群体,之间可见断续连接的壕沟,虽多数已经淤平,但轮廓隐约可见。这一线的工事构成特点突出,多利用岩石、招崖的空隙,略为修整,再以壕沟连接,形成了安全的避弹工事。大龙顶东线抗战遗址分布较少,由于与日军黄窝登陆场距离较近,处于日军舰艇火力覆盖之下,故防御特征明显,充分反映出当时双方战斗的残酷和激烈。
另外,在北云台山的围屏山、丫髻山、北固山,中云台山的牛屁股山、东陬山、南云台的仙姑岭、猴嘴山、朝阳西山以及锦屏山均有大量抗日防御工事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