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物保护

这项工作,成果丰硕!

信息来源:连云港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21 11:25 浏览次数:

自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已取得丰硕成果。本次普查覆盖全市3县3区3板块全域,14支专业队伍累计行程近2万公里,完成1077处不可移动文物调查,其中新发现文物点313处,复查764处,系统刷新了城市文物资源数据库。

创新模式引领普查突破。我市努力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构建起一套引领行业的普查新范式。其核心在于深度整合技术、人才与方法,打通协同壁垒、释放数智能效、高效解译地下遗存分布。

普查首创“三结合”工作法。传统田野调查与数字化建档同步推进、专业团队与地方文保员协同作战、文物本体与环境关联分析并重。

采用“空天地”一体化作业。无人机航拍覆盖90%以上文物点,成功定位狮子山仅0.14平方米的星象图岩画等遗迹。

全省率先成规模运用考古调查勘探手段。结合航拍测绘与国土空间数据比对技术,对相关古遗址、古墓葬进行辅助勘探,探明陶湾遗址、小村遗址等29处文物点分布范围及地层堆积情况。

三大成果构建历史认知。我市以创新实践和协同模式为核心,取得了多个标志性成果,深刻改变了区域历史认知,这些成就凸显了连云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争先意识与科学精神。

考古价值突破。板浦盐业遗址实证港城三千年制盐史,入选江苏考古年度示范项目;张庄墓地发掘成果获评省级优秀考古成果。

文化谱系补全。新发现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等遗存填补历史缺环。

文明交融实证。封土石室墓群与明清烟墩为古代多元文化互动、海陆文明交汇研究提供新物证。

专业团队锻造“普查铁军”。在本次普查中,我市以“专家+技术骨干+新人”的梯队模式,组建15人市级普查队,同时创新“老带新”梯次培育模式,在总数达140余人的普查队伍中,实现云台山明清烟墩勘测、荒野石刻定位等攻坚克难任务,普查数据完整率持续攀升。

思维传承。具有丰富文保经验的老志愿者带领青年队员运用“网状思维”调查,于东磊石刻群精准定位碑座、石塔等关联文物,破除新人“孤立式”思维惯性。

技术融合。资深队员协同青年骨干操作无人机航拍民国校舍,推动RTK定位、数字测绘等新技术与传统做法深度融合。

经验接力。曾参与藤花落遗址发掘等重大考古项目的“三普老将”以四普为契机,通过田野实践向95后骨干队员等传授文物解码技能,加速新人成长。

内业攻坚确保数据精准。当田野调查的尘土渐渐落定,一场更为精细的“硬仗”随之而来——系统性内业数据整理。本次内业数据整理是全国文物普查的核心环节,涵盖文物信息填报、标本登记、坐标测绘、影像归档等十余项数字化工作,为进一步提升文物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对万余份田野资料精细化处理。逐项核验文物坐标、权属及保护现状,反复校勘考古报告与影像档案,确保数据精准。针对锦屏磷矿旧址等复杂文物点,单点照片核查量达数百张,高程数据超万条,团队通过跨部门协作、实地复勘等方式攻坚克难。

创新实施“分级审核机制”。从县级初审到市级审定层层把关。面对有限窗口期,60后至90后队员昼夜奋战,假期仍坚守岗位录入数据。这些枯燥的案牍工作,是赋予文物“数字身份证”的关键一步。

下一步,我市将聚焦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江苏地域文明探源,以及落实“考古前置”制度等中心工作,切实守牢文物安全底线、红线,做好文物活化利用、数字化保护、文物修缮、文化挖掘等工作,高质量完成普查各项工作任务,全面掌握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状况。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