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磨山石刻
位于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梁河镇西南8.5公里处,磨山南缓坡中部一独立巨石上。巨石呈长方体,片麻状花岗岩质,高300厘米、宽250厘米、厚170厘米。巨石东壁较平坦,文字阴刻,刻面宽170厘米、高223厘米、字径11×14厘米,右起竖行,共71字。
通过内容分析,磨山摩崖石刻记录了曾因石匠随意开打山石导致风水遭破坏及以后再行开打山石对实施者的处理办法。落款为大清光绪二十年三月上浣公立。此石刻对研究连云港市古代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现以磨山主峰和次峰中间平台为中心,向四周呈椭圆状外扩(东西长164米、南北长253米)。
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外四周50米。(东西长约269米、南北长约353米)。
2.朱麻村招信军石刻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云台街道朱麻村西约400米处。刻面宽68厘米、高95厘米、字径7厘米。刻文共四行,左起竖行阴刻,楷书。该石刻刻文中出现“招信军”字样,字迹清晰可辨,落款为宝祐二年十二月日刊。此石刻对连云港市宋代交战遗迹研究的进一步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石刻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2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以石刻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50米。
3.北海观音寺石刻群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张庄村南山玉女峰东侧炮台顶西,花果山风景区气象雷达站东北侧北海观音寺遗址附近。共有“灵籁泉”石刻、“喷玉泉”石刻、“甘露水”石刻、“卓锡泉”石刻、“天锡泉”石刻、“金佛禅寺”石刻、“移我情”石刻、“曾经沧海”石刻、“朐阳”石刻、“无常迅速,一心念佛”石刻、“水”石刻、“阿弥陀佛”石刻、“悟真石”石刻、“崩云”石刻、“气象万千”石刻等15处;另有杨廷镇五言律诗、“张建勋顿首拜”、“崇祯十年”功德石刻共3处。石刻为阴刻楷书,书法风格遒劲有力。此石刻群对研究连云港市宗教史及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甘露泉”石刻为中心,东、西、北各延伸150米,南至悬崖边。
建设控制地带:
无。
4.刘少奇旧居
位于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大树村,为抗日战争时期旧居。1942年6月17日至7月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华东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刘少奇(1959年当选为国家主席)在这里住了25天,指导抗日革命斗争。现存当年刘少奇同志住过的草房五间,1942年至今,旧居保存完好,2003年曾修复过。
2006年被公布为赣榆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东至熊传明、熊正波家西墙,西至松树林,南至熊方军家北墙,北至熊方柱家南墙。
建设控制地带:
无。
5.乐寿山庄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北固山下海滨公园,白宝山出资兴建。白宝山(1876-1942),字峻青,河北宁河县人,原为军阀张勋属下分统(旅长)、海州镇守使,后投靠孙传芳。北伐后,国民党政府聘为少将参议,久居海州一带,成为地方实力派人物。1917年,白宝山聘请德籍工程师设计建筑乐寿山庄。有楼房一幢,71间,3层,为欧式古典建筑风格,又仿欧式花园圈占草坪,建有荷花喷水池和亭子,亭曰“向若”,又名“望海亭”。南向建石门,拱形,外额书“乐寿山庄”,内额书“海疆磐石”。1938年,楼房毁于侵华日军轰炸。园内存石刻两处:一为诗刻,黄杰题并书;一为题刻,曰“瑞石窝”。庄园总面积约5公顷。园内还有防空洞两处:一处在山门的东侧,为一古代的封土石室改建;另一处位于山门东南,已于修铁路立交桥,公路改道时而被破坏。乐寿山庄对研究民国史及连云港市近代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旅游资源开发也有重要价值。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山庄四周围墙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海棠路西路牙,西、南、北至围墙外20米处。
6.上海大旅社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连云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胜利路49号。1933年由上海人马某所建,建港初始因陇海铁路通车,连云港将与上海一样成为新兴商埠故名。上海大旅社占地面积约9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高15米。建筑依山势而建,石木结构。整体为四合院式院落,均为二层楼房。庭院是由山坡平整而成。
上海大旅社的建筑风格为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临街立面为欧式建筑风格,阳台、穿堂、门厅的两侧各砌圆形门柱台,临街的四处门窗均运用爱奥尼亚柱式作装饰。在正门上方的女儿墙上设计了科林斯式柱式并有花草图案的浮雕,并装饰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等图案。
其内庭院建筑风格则以中国传统样式为主,屋面为中式起脊屋顶,楼层交接处有仿斗拱的装饰,前楼二楼的窗户上方设计有中国建筑常见的匾额。木质走廊和十余处大小不一的木楼梯连通各个楼层,廊柱与挂落之下设计有精美的雀替和灯笼状的装饰,扶手、栏杆雕刻有考究的纹饰,院内的门窗原有中式格扇门窗。其建筑设计手法,明显地受到当年上海建筑思潮的影响。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四周建筑群外墙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东至隧道口,南至围墙,西至西墙外50米,北至中山东路南边线。
7.民主路民国建筑群
连云港市海州区民主路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的老街,有许多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其中保存较完好的有民主中路79-87(单号)、88、93-103(单号)、98、131、155、154-182(双号)、219号。
在建筑上表现了中西合璧、土洋混杂的风格,其中不乏上乘之作。各种柱式本起源于西方古典建筑,而民主路上许多建筑也都表达了这一重要的西方建筑语言,且样式繁多。在屋顶处理上,也显示出西方的建筑特点;在门窗设计上拱形样式较为普通,金属窗饰的运用使得建筑具有西方的情调,大部分墙基为钻石墙体,使建筑物显得雄浑、坚固。另外在外阳台、室外楼梯、天窗、烟道的设计都表现有独到之处,这些手法运用大都源自西方建筑表现技法。
在这些建筑上又保留中国建筑中的一些传统表现手法,如有的建筑物中的天井、屋檐处的斗拱、厅堂、庭院等的设计显得古朴又有浓郁的乡情。民主路的老建筑对研究新浦的开埠和的现代建筑艺术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以各单体建筑外墙向四周各延伸5米。
建设控制地带:
以各单体建筑外墙向四周各延伸50米。
8.墟沟天主教堂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墟沟街道舍利山下。建于1905年,为天主教上海教会徐州教区派法籍神职人员来墟沟选址所建。故又名“法国人教堂”。教堂为欧式,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局部二层,余一层。至今保存完好。现为铁道部职工疗养院用。该建筑对研究连云港地区近代天主教的传播和建筑艺术有一定参考价值。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四周以建筑本体外墙为保护范围。
建设控制地带:
四周以建筑本体外墙为准,外延20米。
9.西长街大石桥
位于连云港市灌云县伊山镇繁荣社区西长街西侧5米。西长街大石桥以繁荣社区西长街命名,属清代“伊山八景”之一。石桥为三孔石拱桥,总长35米,桥面宽5.6米;中孔净跨6.1米,矢高2.8米;东西两孔为净跨4.9米,矢高2.7米。横跨山前河,桥体古朴,河道两侧为石护墙。1949年后,灌云县人民政府按照原有石结构拨款重建。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桥四周10米。
建设控制地带:
保护范围外20米。
10.连云区碉楼民居
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朝阳街道、中云街道和云山街道。共有9处,其分别是黄崖村何氏民居碉楼、黄崖村张家大院、大金湾王氏民居、新县孙家炮楼、金苏顾氏民居、黄岭村汪氏民居、黄岭村大巷24号金氏民居、黄岭村大巷30号金氏民居、云门寺陈氏民居。建筑多为四合院,全石结构,在院落的边角处筑有一个(少数有两个)碉楼,多为民国时期建筑。
2010年被公布为连云港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保护范围:
碉楼民居四周5米。
建设控制地带:
碉楼民居本体四周外3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