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文物保护

连云港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实践和探索

信息来源:中国文物报 发布时间:2025-08-11 16:06 浏览次数: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赓续中华文脉、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要求。对于山海相拥、文脉悠长的连云港市而言,“四普”工作是全面摸清家底、科学规划保护、激活文化遗产时代价值的重要契机。根据国家、江苏省政府关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工作部署要求,在江苏省普查办的指导下,连云港市始终坚持高位统筹、高质推进、高效落实,有力有序开展文物普查工作。

高位部署,织密普查网络

自“四普”工作正式启动后,连云港市迅速成立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政府副市长共同挂帅的“双组长”制普查领导小组,在市文广旅局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率先实现市、县普查机构全覆盖,形成“党委宣传部门领导、文物部门统揽、县区分片包干、部门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并将文物普查工作纳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进落实。市普查办共组织召开实地调查业务培训会、普查数据审核推进会、实地调查工作推进会、片区座谈会等10余次,现场查勘文物点30多处,抽查登记表50多份,对普查队员在信息采集以及普查表填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手把手”指导,并现场答疑解惑,提出改进方案,确保调查规范、标准统一。在经费保障上,市普查办督促各县区普查办加强与财政部门的对接沟通,将文物普查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安排,并采购无人机、专业相机、办公电脑等普查设备,为田野调查插上科技“翅膀”,夯实了普查工作基础。

以市率县,创新组队模式

面对县(区)等基层普查力量相对薄弱,而大量古墓葬、摩崖石刻等文物遗存散布在山野之中,调查难度相对较大的现实状况,连云港市探索出一条“以市率县、协同作战”的新路径。

四级联动,握指成拳。市普查办组织构建了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贯通的普查网络。市级层面,依托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的精干力量,组建两支普查队,承担142处市级以上文保单位的“高难度”普查,及全市摩崖石刻、封土石室墓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项调查。县级层面,指导9个县(区)充分整合本地文博机构、乡镇文化站骨干以及经验丰富的文保志愿者,组建了9支县(区)普查队。同时,积极引入“外脑”,联合江苏海洋大学、连云港开放大学等院校,组建专家智库,为普查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市县协同,攻坚克难。创新的队伍模式在复杂区域的普查实战中展现出强大效能。以灌云县大伊山为例,在近5平方公里的山岭间,文物点星罗棋布,有的位于荆棘密布的山坡,有的甚至位于近乎垂直的崖壁,调查难度非常之大。在该区域普查时,市普查队与灌云县普查队联合行动,协同作战。市级队伍具备专业技术优势,县级队伍则熟悉地形、了解情况,双方分工协作,拉网排查,集中力量攻坚,仅用7天时间,就高效完成该区域40处“三普”点及5处新发现文物的调查工作。这种“专业+地缘”的优势互补,有效突破县区力量不足的瓶颈,实现全市普查资源的最优配置,显著提高实地调查的工作效率。

精准施策,优化普查路径

连云港山岭纵横、海岸蜿蜒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遗存,也带来了特殊的普查难题。市普查办因地制宜,打出了一套精准务实的“组合拳”。

梳理线索,明确靶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市普查办提前着手,全面归集全市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文件、一般不可移动文物登记公布文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等,并充分发挥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重点对接住建、水利、民政、资源等部门,系统梳理2012年以来新发现文物、专项调查文物资源和行业名录等,累计收集文物线索720余条,为开展对新发现文物的调查提供“导航”。

科学编排,顺应天时。针对山林地区季节影响显著的特点,普查队展现出高度的灵活性。春夏时节,深山中草木茂盛,蛇虫活跃,不仅安全风险大,而且文物多被植被遮挡,寻找较为困难,各普查队便将工作重心转向城区及交通相对便利区域的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文物的调查上。待到秋末初冬,植被凋零、视野开阔之际,各普查队便集中力量,向深藏于高山密林中的石刻、封土石室墓群、抗日防御遗迹等“硬骨头”发起总攻,精心规划调查路线,力求事半功倍。

专项调查,凸显特色。聚焦最具地方代表性的文物类型,连云港精心组织了多场专项调查“攻坚战”,贯穿实地调查阶段始终。摩崖石刻、封土石室墓群、烟墩、抗日防御工事,这些散落于山海之间的文物瑰宝,成为普查的重中之重。

其中,广泛分布在市境云台山、锦屏山、伊芦山脉的封土石室墓群,是连云港市单体文物数量最多、调查环境最恶劣的普查对象,堪称“难中之难”。在调查大南顶封土石室墓群时,普查队员们在藤蔓缠绕、无路可循、手机信号全无的山林中一度失散40分钟,直到攀至山顶处才得以会合,随后队员们又立即汇总沿途发现的墓穴位置信息,争分夺秒,最终在天黑前完成了整个山头13处墓穴的调查工作。正是凭着这股韧劲,专项调查捷报频传,目前已累计调查石刻236处,封土石室墓群63处(431座),明清烟墩13处,抗日防御遗迹11处。

考古勘探,夯实数据。为进一步提高普查数据质量,连云港市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将考古调查勘探手段成规模运用在“四普”工作中。市普查办组织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全市相关古遗址、古墓葬进行了辅助考古调查勘探,利用三个月时间,基本探明了26处遗址(墓葬)的分布范围、地层堆积情况,为普查数据的精准把握奠定了基础。例如市保单位小村遗址,该遗址曾于1977年试掘,但从未公布过完整、详细的资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遗址。然而,受历年生产建设活动影响,遗址所在区域地貌变化显著,导致对其具体位置、实际分布范围、文化面貌等信息存在诸多疑问。为彻底厘清这些问题,工作人员对遗址可能分布的范围进行勘探,并邀请当年参与过相关工作的老专家亲临现场指导,最终明确了小村遗址的四至范围及现存情况,并修正了对其文化内涵的认识,确认该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至唐宋时期遗址,为后续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关键依据。

民间力量,添砖加瓦。普查工作,从来都不是文物部门的“独角戏”。一直以来,连云港市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都是文物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自2011年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成立以来,来自各行各业的文保志愿者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累计行程上万公里,在文物保护、安全巡查、考古调查、历史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此次“四普”,他们再次展现出高度的热情和强烈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其中。

年届六十的文保学会副会长刘洪雨加入市普查队,与年轻队员们一道翻山越岭,全程参与了超过350处文物点的实地调查工作,并扛起了全市普查数据审核的重担。在海州区刘志洲山及周边区域的文物点调查中,数位文保志愿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该区域人迹罕至,荆棘遍野,但分布着城墙、岩画、摩崖石刻等文物点,数量多达37处。这些石刻面积小,刻凿痕迹浅,最小的仅有不到0.1平方米,历经风雨剥蚀和泥土草木掩埋,踪迹难寻,仅凭文字描述定位如同大海捞针。面对这一难题,普查队发动了20余名经验丰富的文保志愿者,在约2.5平方公里的复杂山地中,前后深入山区腹地搜寻十余次,才将所有文物信息调查完毕。志愿者的热忱与坚韧,为攻克普查难关注入了强大的民间动能。

及时沟通,提质增效。随着野外调查渐入尾声,海量数据的整理、填报与审核成为普查工作新的主战场。面对县区力量相对薄弱、填报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市普查办创新思路,专门建立“市四普报送交流群”,让审核专家与普查队员实现“零距离”沟通。队员们遇到疑问可随时咨询,专家们也能及时对填报问题给予精准指导,点对点解决困惑,有效避免了理解偏差和反复退改。同时,推行“预审核”模式,即在县级审核阶段,市级审核专家就提前介入,对资料进行初步把关,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核查修改,将数据质量控制的关口前移,大幅提升了最终上报数据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据初步统计,全面启动实地调查工作以来,连云港市普查队走遍全市80多个乡镇(街道),探寻百余座山峰,总行程2万多公里,完成了一场属于港城文保人的“长征”。目前,全市已新发现文物点308处,涵盖六大类型,数量及比例均位于全省前列。

重视宣传,加强全民参与

文物普查的脉搏,始终与民众的心跳同频共振,连云港市“四普”工作的顺利推进,深深植根于广大市民的热情支持和积极参与。

为了打通信息“最后一公里”,让普查氛围浸润城市每个角落,连云港市发送文物普查公益短信88万条;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文物普查进行时”宣传专栏,实时发布普查最新情况。策划开展“用脚步丈量,寻脉港城历史”文物普查志愿研学活动、“溯源港城”公众考古研学活动,推出“连云港市‘十四五’考古新发现图片展”“连云港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图片展”等展览,让群众沉浸式感受文物普查的价值与意义。组织媒体跟随市普查队深入普查现场,推出了《市普查队员的一天》《大伊山探宝》《石海寻“刻”记》等有温度、有故事的系列报道和短视频。策划推出《百年沧海间,留下一“城”往事》等系列报道,从古城、建筑、石刻、盐业等不同视角,宣传文物普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这一系列宣传活动,有效拉近了文物普查与公众的距离,极大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认同感和参与热情,为普查工作注入力量,成功营造了“文物保护人人有责,文物普查人人支持”的浓厚社会氛围。

以普促保,夯实管理基础

在全力推进“四普”实地调查工作的同时,连云港市始终坚持“一手抓普查,一手抓保护利用”,努力实现普查与保护工作“两不误、双促进”。

对已完成“三普”复查,且尚未履行认定程序的不可移动文物,市普查办指导县(区)文物行政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开展补充认定,目前全市累计已公布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455处。划定公布12处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两线”范围,制作安装标志碑,印发“两线”范围图。配合江苏省文物局进行“江苏省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和抗战文物专项调查工作”与“全省第一至七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修订完善工作”,并上报文物清单。

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实施大伊山石棺墓保护展示、上海大旅社修缮、塔山古道保护和展示等一批文物保护项目;编制孔望山摩崖造像等保护修缮方案;完成142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检测评估;启动实施“山海连云”文物主题游径。

推进普查与普法有效衔接,编印发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宣传资料2000余份,在全省设区市率先启动第一至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修订完善工作,为后续保护管理夯实基础。

文物普查是文物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高质量完成好“四普”工作,既是让文物保护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的时代命题,也是时代赋予文物人必须负起的责任担当。连云港将坚决扛起守护港城历史文脉的使命,立足山海相拥、底蕴深厚的城市特质,攻坚克难、创新举措、提升质效、久久为功,确保圆满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