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文物普查> 一线风采

看,找到了!

信息来源:文物处 发布时间:2024-12-09 14:47 浏览次数:

冬日的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时,刘洪雨和唐欣等已经带领队友们整装出发了。他们背负着专业设备,如无人机、RTK等,踏上了去往东磊村的征途。“今天,我们的任务是普查东磊石刻群,因为都在石海山林中,找起来很困难。”刘洪雨站在队伍前,声音坚定,“我们最近在集中普查石刻,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追溯,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

一大早,记者就跟随着普查小分队一行人的脚步,来到这片“石海”——享有中国东部沿海“石刻之乡”美誉的连云港,群山逶迤,奇崛迭翠。无论是千峰竞秀、孤高突兀的峰岭,还是平坦如砥的山岗,在游人可及处,总能发现一种古老的造型艺术:石刻。而位于花果山南侧的东磊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的“旸祭日”处,东磊石刻群是其中相对集中且文物价值较高的存在,分布着从明朝到民国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石刻几十余处。

1.png

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荆棘丛布的蜿蜒小径上。当抵达一处废弃民居附近时,眼前的景象让人震撼——一块躺在杂草丛中的石碑颇显颓废,但仔细看去,碑面上却刻满文字和图纹,有的清晰可辨,有的则已模糊不清,这便是“赠古峰崔道人序”碑,凿刻于明朝万历年间,形制为弧额,碑文为楷书。“这一石碑内容涉及宗教、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是研究我市古代风貌和宗教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实证。”刘洪雨介绍道。而碑刻附近还存在一些石塔、石座等遗存,同样诉说着几百年前的历史变迁。

2.png

一系列普查程序走完后,队伍继续前行,很快就抵达一处一人多高的灌木丛地,大家不得不拿出随身携带的镰刀、登山杖等,清除这些“障碍物”,“看到灌木丛后的那处石壁了吗?”唐欣指着掩映在灌木间的一块大石墩道,“那里就是兴修庵题刻,刻于明朝万历年间。”

刘洪雨带头把灌木丛清理完之后,这块题刻清晰显现——整块石壁干净平整,却密密麻麻布满好几百个字,“这块石刻记载了当时这附近的一座庵。有意思的是,这段文字里有句话:太宗从此过辽东。”刘洪雨说,这也从侧面佐证了一个历史事件:大唐建立以后,几次打高丽,海州都是重要的粮食补给基地。兵丁不足时,也要在海州等沿海地区征兵。唐朝海军出征线路即由楚州、海州出境沿海北上,渡过朝鲜峡,由釜山登陆。

5.png

正当我们沉浸在对石刻艺术的赞叹中时,一位老者悄然而至——他是附近山民胡师傅,平时也热衷于保护文物。在接下来的工作中,熟悉路况的他,针对清朝时期的杨廷镇诗刻、德林题刻、子丹洞,以及年代不可考的“大兴门”“人间天上”等多处石刻,协助普查队开展工作;中途,一只小黑狗也加入了“巡山”的队伍,不亦乐乎。“因年代久远,加上人烟罕至,很多石刻被疯长的葛藤、凌霄花枝条所遮掩,加上分布较为分散,位置不定,爬高下地,找起来颇为费劲。”唐欣坦言,“多亏这些民间志愿者,使我们能克服掉一些困难。”

6.png

时间到了中午,普查队员们已饥肠辘辘,于是在延福观门前一块大石头上,摆开泡面、香肠、煎饼等各家自带的食品。“在野外就餐,是我们调查工作的常态。虽然辛苦点,但把这当成一次野炊,也不失为浪漫;而且能节省大量时间,提高普查效率。”刘洪雨道。

7.png

对于文物普查员们来说,平凡的每一天,都是非常不平凡的。他们用双脚,丈量着历史的深度;用双手,揭开历史的神秘面纱。此间,在延福观附近,普查队还偶遇了来自市文物保护学会的郑邦华等人,他们也在义务参加文物保护工作,展现了民间文保志愿者的热情和担当;一阵寒暄过后,两支队伍再次分别。“今天的每一分努力,都是对历史的一次致敬,对文化的一次传承。”李明珠是队伍里的青年队员,她感慨道,“在连云港这片古老土地上,还有更多秘密等待着我们去发现,我们将继续前行,守护文物,守好历史文脉。”

网站地图 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版权所有

主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联系电话:0518-85681800

网站支持IPv6

任何意见建议联系:邮箱:lygwglj@163.com

投诉热线:0518-12345

苏ICP备2023017687号 苏公网安备 32070502010677号

网站标识码:3207000049